重庆石桥铺殡仪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68660679|石桥铺火葬场
重庆石桥铺殡仪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68660679|石桥铺火葬场
古人招魂叫做“复”。古人相信灵魂不灭,特别是刚死之人,精气离体尚不远,只要招呼他(她),使之归来,仍能复生,此之谓“人子不忍死其亲,冀希精气之反而重生”。由此便产生了招魂仪式,即“复”。丧礼中何时举行招魂礼俗中有明确规定。《礼记·丧大记》:“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人一咽气。亲人先尽哀而哭,然后再进行招魂。在人死后的丧礼中,只有哀哭,即上面说的初哭早于招魂,盛殓等仪式都在招魂后进行。后世发生了变化,许多仪式放在招魂前进行。
根据亡者的身份不同,进行招魂的人数也不同。据《周礼·典命》和《仪礼·士丧礼》贾公严疏载:为天子招魂用十二人,其他人按官位品级递减,士人和庶民百姓只能用一人。女人的招魂人数同于丈夫。关于“复”,古人还有许多规定,《礼记·丧大记》:“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世妇以禳衣;土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容,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容。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衣敛。妇人复,不以衲。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意思是说:若死者封疆内有山林,则由其主管山林的官员架登屋复的梯子,若无山林,则由其他低贱的乐吏做。负责招魂的人必须是与死者关系较亲近的人,招魂者必须穿着朝服,以示对死者的尊重。用于招魂的衣服,君用衮服,君夫人用受命之服;大夫用祭服,大夫夫人用受命之服;士用士的招魂之服,士妻子用其招魂之服。进行招魂的人都是从东边屋檐翘起的地方登梯上屋,再到屋脊之上,用死者的衣服面朝北招魂,呼喊道:“噢--,某人回来吧!”连喊三遍。呼喊时,为男子招魂呼其名,为女子招魂呼其字。然后,负责招魂的人便卷敛好所用的死者的祭服,把它投掷屋前。主管服饰的人接过此招魂衣,将它装人箧中,然后从阼阶上堂,将衣服覆盖在死者身上,希望以此招回死者魂魄。若死者客死异国他乡,只能在公馆里招魂,而不能在“私馆”里招魂。若客死在路途上,则随行人员只能登上死者所乘车辆的左毂为其招魂。招魂用的祭服。到洗浴时必须拿走,不能用它“袭尸”或用作殓衣。
后世的招魂仪式与先秦比变化很大,也灵活。如《水经注·济水一》载:“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事定,仍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作寝以宁神也。”刘邦起兵反秦,母亲死于战乱,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想正式安葬母
亲。不用说尸体,连母亲穿过的衣服也没有一件。刘邦只好派入晚上抬着棺材在荒野中招魂,然后安葬。魏晋以后,佛学东渐,也影响到招魂仪式,招魂的地点仍是屋顶,负责招魂的人一般是子为父母,面向西方说:“走西方大路”之类的话。为客死他乡的人招魂后来变得更有趣,丧家请一些和尚和道士,手持“引魂幡”,朝着死者所在的方向高声诵念招魂之词,家人则抬着一座纸扎的彩亭,准备欢迎死者的魂魄归来。民间还有“借尸招魂”的仪式,例如 1987 年在福建晋江地区的一个招魂仪式,一群人抬着大大小小的神像在前面开路,后有四个人抬着一个大塑像,也有人举着小画像,吹吹打打为死者招魂。
儒家的招魂仪式出于灵魂不死和不忍其亲死的孝亲观念。这受到主张俭葬的墨家的极大讽刺:“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屋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墨子·非儒下》)墨家认为人死招魂实在是愚蠢之极,明明知道其死不能复生而去招魂,真是虚伪至极。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招魂仪式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就是防止误把昏厥假死当作死亡。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