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桥铺殡仪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68660679|石桥铺火葬场

咨询服务电话:

023-68660679

殡葬文化发展的历史回眸

点击次数:314   更新时间:2024-01-10      来源:本站


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殡葬形式,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殡葬文化。在距今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形成了一套程序相对固定的殡葬模式--以居所为墓地的埋葬方式,这是自北京周口店洞穴下室发现山顶洞人三人合葬墓后,是人们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殡葬形式。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殡葬习俗在中华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以殡葬仪式为中心,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民俗等多种因素在内共同作用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社会构成与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推崇“事死如生”的理念。“灵魂不死”是传统殡葬观念的核心,人们安放尸体的最终目的是安放灵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在殡葬上共同经历了弃尸阶段、草藏阶段、浅埋阶段、公共墓葬、等级墓葬5个阶段。国家产生后,由于生活方式或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在殡葬方式上有所不同,出现了土葬、火葬、水葬、风葬、崖葬、树葬、天葬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度和文化礼仪。尽管其附加的社会意义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一个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成为社会文化的积淀。
从历史上看,在一些落后的殡葬习俗方面存在着斗争,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殡葬节丧、丧事从简的主张,像先秦的思想家墨子就严厉抨击厚葬久丧是“缀民之事,庸民之则”,提出“薄葬节财”。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倡死者“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执丧二日”。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批评厚葬,“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络”,认为“薄葬省用”,提出“可一薄葬矣”。曹操担任济南相时明令“不准厚葬”。明朝李贽一向主张“俭葬”。由此可见,尽管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土葬厚葬占据统治地位,然而薄葬和厚葬的两种思想斗争却没有停止过。
综观殡葬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其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上的“人土为安”与节约土地资源的冲突、以“灵魂不灭”为哲学基础的传统殡葬礼仪与“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尊重生命的殡葬礼仪的冲突。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在早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土葬厚葬占据统治地位,但同时厚葬、薄葬之风又交替变更。火葬具有节约资源、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处理遗体的主要方法。